立秋之后,谨防疾病“秋后算账”!养生要以“养收”为原则
作者:admin 浏览:143 时间:2024-08-14
立秋,是秋季的起点,却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,民间素有所谓“热在三伏”,其中一伏就是“秋后一伏”。立秋过后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,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,也是人体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。因此秋季养生,凡精神情志、饮食起居、运动锻炼、皆以“养收”为原则。
虽然时至立秋,但全国大部分地区依旧处于最热的三伏,盛夏余热未消,秋阳肆虐,人体的胃肠功能仍然较弱,还没有完全调理过来,若此时进食太多肉类反而会增加胃肠负担,导致胃肠功能紊乱,结果适得其反。饮食当坚持“少辛多酸”的原则。尽量少吃葱、姜、蒜、韭菜、辣椒等辛散之品,多吃一些甘味、酸味的滋阴润肺之品,如蜂蜜、银耳、雪梨、百合、荸荠、甘蔗、莲藕等,还可辅以沙参、麦冬、石斛、木耳、百合等养阴生津润肺的中药煮粥煲汤饮用。
经过夏季的持续高温炙烤,人一直处于亢奋状态,出现心烦、焦躁、易怒等“情绪中暑”状况,造成人体能量消耗透支。而立秋之后气温由热转凉,人容易因身体能量消耗过多而出现疲软、困乏等状况。起居方面,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,合理调整作息时间,顺应阳气收敛,早卧早起,而中午适当小睡也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。
立秋过后,雨水渐少,气候干燥,昼热夜凉,天气冷暖多变,人体一时难以适应,稍有不慎,极易旧病复发或引发疾病。因此,入秋后必须注意防病保健,只要多加防范,就能平稳度过“多事之秋”。
立秋并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,炎夏的余热未消,“秋老虎”甚至还可能虎视眈眈。这段时间里,昼夜温差也会逐渐增大,老年人及体弱者易受凉风,引发感冒、咳嗽、头痛等疾病。
夏日酷暑难耐,大量进食冷饮、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,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,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,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,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,腹泻、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。
炎炎夏日,不少高血压患者自测血压后看到血压下降,或担心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,常常会选择自行停药或减少药量,90%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血管硬化,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差。入秋后天气变凉,皮下组织血管收缩,周围血管阻力增大,血压变化明显。因此,老年高血压患者务必重视血压的监测和管理,遵医嘱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。真正懂得养生的人,当顺应四时之气而养,方能达到治未病的效果。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“天人合一”的整体观念。